Storm Under the Sun / 红日风暴
A Documentary by Peng Xiaolian and S. Louisa Wei / 彭小莲、魏时煜 联合执导
Synopsis
Chairman Mao Zedong was looked upon as “the Red Sun” in China. Many regarded him as the “God” who saved the Chinese people from years of war and suffering, but Mao’s deity status was achieved by destroying the autonomy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silencing them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st regime and a series of political “storms.”
Storm under the Sun tells the story of the Anti-Hu Feng Campaign—a politically motivated purge in 1955 targeting the writer Hu Feng and his circle. Hu Feng was a renowned writer and literary theorist since the 1930s who founded the July and Hope magazines and nurtured a generation of poets and writers. The Communist Party organized rounds of systematic criticism on Hu Feng between 1944 and 1954.
In 1955, Mao personally directed a nation-wide campaign against him and his friends. The Hu Feng Case resulted in the imprisonment of 92 Chinese intellectuals, mostly poets and writers, and led to the incrimination of more than 2,100 people. Some victims were Hu Feng’s friends or students, but most only knew him through his works.
This documentary is the first to revisit these events afte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inviting nearly thirty survivors of the harsh “storm” to reveal the cruel truths that lie beneath China’s official history. Animations, irony, and emotional testimony invite younger audiences to experience the psychological damage and moral collapse caused by state power during Mao’s era.
An unusual clue of personal experience is weaved into the narrative so that the viewer can experience the psychological tension and emotional damage of the characters. Animations are created to attract viewers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and those who have little knowledge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剧情简介
毛泽东主席在中国被视为”红太阳”。许多人将他视为拯救中国人民脱离战争和苦难的”神”,但毛的神性地位是通过摧毁中国知识分子的自主性、通过实施共产主义制度和一系列政治”风暴”来压制他们而获得的。
《红日风暴》讲述了反胡风运动的故事——1955年针对作家胡风及其圈子的政治清洗。胡风自1930年代以来就是著名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他创办了《七月》和《希望》杂志,培养了一代诗人和作家。共产党在1944年至1954年间对胡风组织了多轮系统性批判。
1955年,毛泽东亲自指挥了一场针对他和他朋友们的全国性运动。胡风案导致92名中国知识分子被监禁,主要是诗人和作家,并导致超过2100人受到牵连。一些受害者是胡风的朋友或学生,但大多数人只是通过他的作品认识他。
这部纪录片是半个多世纪后第一次重新审视这些事件,邀请近三十名严酷”风暴”的幸存者揭示隐藏在中国官方历史背后的残酷真相。动画、讽刺和情感证词邀请年轻观众体验毛泽东时代国家权力造成的心理创伤和道德沦丧。
一条不寻常的个人经历线索被编织到叙事中,让观众能够体验角色们的心理紧张和情感创伤。动画的创作是为了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以及那些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人。
Storm Under the Sun: A Documentary Journey
The Investigation
In the beginning, we only planned to visit a few “key figures” in the case, but soon after we began, we decided to film all victims still alive. Starting from 2003, we interviewed 24 “Hu Feng Clique” members, more than 10 wives and children, 2 interrogators of the case, as well as 8 scholars specialized in studying this case. We also visited four jails and labor camps in Beijing, Shanghai and Sichuan Province.
The Genesis
Storm under the Sun is director Xiaolian Peng’s deeply personal attempt to revisit a hidden part of history in Mao’s China. The death of her father had haunted her for years, driving her to undertake this important documentary project. Co-director 魏时煜 (S. Louisa Wei) joined the project, bringing her passion for uncovering historical truths and putting the pieces of history together.
The Storm
This documentary focuses on one of Mao’s “political storms” that fell upon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the 1950s but have affected them even to the present day. Centering around the nation-wide Anti Hu Feng Counter-Revolutionary Campaign, the work traces the synergy that generated such an event, exposing Mao’s personal involvement in every step and victims’ reactions and realizations following the humiliating investigation and long imprisonments.
The Human Cost
“Power struggle” may be the keyword for most political dramas and documentaries, but our emphasis is placed more on how families are broken and morals damaged. Thus, we give center stage not only to the poets and writers imprisoned for befriending Hu Feng or simply agreeing with his views, but also to their wives and children who suffered—sometimes more severely—outside the prison.
The Production
The production required significant personal investment and dedication. Besides archival footage, political cartoons, newspaper articles, and old books were photographed, and more than 2,000 pictures were scanned from over 20 family albums. All efforts are for one purpose only: to make this hidden story visible and to do justice for people who suffered.
“When facing politics, lives seem unworthy; but through our work, we want to prove that history will remember, in one way or the other, the deepest emotions that are attached to the sublime humanistic concerns for a better tomorrow.”
《红日风暴》:纪录片之旅
调查过程
最初,我们只计划访问此案的几个”关键人物”,但开始后不久,我们决定拍摄所有仍在世的受害者。从2003年开始,我们采访了24名”胡风集团”成员、10多名妻子和子女、2名案件审讯者,以及8名专门研究此案的学者。我们还走访了北京、上海和四川省的四所监狱和劳改营。
缘起
《红日风暴》是导演彭小莲深度个人化的尝试,重新审视毛泽东时代中国的隐秘历史。父亲之死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她,驱使她承担这个重要的纪录片项目。联合导演魏时煜加入了这个项目,带来了她对揭示历史真相和将历史碎片重新拼接的热情。
风暴
这部纪录片聚焦于毛泽东在1950年代对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政治风暴”,其影响延续至今。以全国性的反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为中心,作品追溯了产生这一事件的协同作用,揭露了毛泽东在每个步骤中的个人参与,以及受害者在屈辱的调查和长期监禁后的反应和觉悟。
人性代价
“权力斗争”可能是大多数政治剧和纪录片的关键词,但我们更强调家庭如何破碎、道德如何受损。因此,我们不仅关注那些因与胡风为友或仅仅同意他观点而入狱的诗人和作家,也关注他们的妻子和孩子,他们在监狱外承受的痛苦有时更为严重。
调查过程
起初,我们只计划拜访案件中的几个”关键人物”,但很快我们决定拍摄所有仍在世的受害者。从2003年开始,我们采访了24名”胡风集团”成员、超过10位妻子和子女、2名案件审讯员,以及8位专门研究此案的学者。我们还走访了北京、上海和四川省的四个监狱和劳改营。
制作过程
制作需要大量的个人投入和奉献。除了档案镜头,我们还拍摄了政治漫画、报纸文章和旧书,从20多个家庭相册中扫描了2000多张照片。所有努力只为一个目的:让这个隐藏的故事变得可见,为那些受苦的人们伸张正义。
“面对政治时,生命似乎微不足道;但通过我们的工作,我们想证明历史会以某种方式记住那些与崇高的人文关怀相连的最深刻的情感,为了更美好的明天。”
Production Details
Research & Interviews
- • 24 “Hu Feng Clique” members interviewed
- • 10+ wives and children of victims
- • 2 case interrogators
- • 8 specialized scholars
- • 4 jails and labor camps visited
- • Over 100 hours of footage collected
Archival Materials
- • 2,000+ family photographs scanned
- • 20+ family albums accessed
- • Political cartoons documented
- • Newspaper articles archived
- • Historical books photographed
- • Original animations created
制作详情
研究与采访
- • 采访了24名”胡风集团”成员
- • 10多位受害者的妻子和孩子
- • 2名案件审讯员
- • 8位专业学者
- • 走访了4个监狱和劳改营
- • 收集了超过100小时的镜头
档案材料
- • 扫描了2000多张家庭照片
- • 查阅了20多个家庭相册
- • 记录了政治漫画
- • 存档了报纸文章
- • 拍摄了历史书籍
- • 创作了原创动画
Selected Reviews
Arthur Jones, Variety
“It is refreshing to see a rich, political story told in all its complexity, without simplifying the history for some imagined audience… The story of this remarkable group of intellectuals, writers, thinkers and journalists trapped in the political shenanigans and childish games of the ruling over-class is truly heartrending. Storm under the Sun is a thoroughly moving and rigorously intellectual examination of a hugely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subject.”
Shelly Kraicer, Vancou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A powerful memorial and brave insertion into the debate about China’s relationship to its buried history… It is a powerful and defiant step in the essent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project of China recovering a history that it has officially denied. Its satiric lightness and animation add unexpected layers of critique that cut against the tendency to accumulate a gloomy, pessimistic mood.”
精选评论
阿瑟·琼斯,《综艺》杂志
“看到一个丰富的政治故事以其全部复杂性被讲述出来,而不是为某些想象中的观众简化历史,这令人耳目一新…这群杰出的知识分子、作家、思想家和记者被困在统治阶级的政治诡计和幼稚游戏中的故事真正令人心碎。《红日风暴》是对一个极其困难和复杂主题的彻底感人和严格的知识分子式审视。”
雪莉·克赖策,温哥华国际电影节
“一个强有力的纪念碑,勇敢地插入了关于中国与其被埋葬历史关系的辩论中…这是中国恢复其官方否认的历史这一重要政治和文化项目中有力而挑衅的一步。其讽刺的轻松感和动画增加了意想不到的批判层次,抵消了积累阴郁、悲观情绪的倾向。”
Contact & Inquiries
For distribution inquiries, licensing, academic purposes, or additional footage access, please contact us directly.
Positions Press
Positions Press
Positions Press
New York
United States
Email: positions.press@gmail.com
联系方式
如有发行咨询、授权许可、学术用途或额外镜头使用需求,请直接联系我们。
Positions Press
Positions Press
Positions Press
New York
United States
Email: positions.press@gmail.com
胡风事件受访者人物传记
在制作《红日风暴》纪录片的过程中,彭小莲和魏时煜采访了胡风事件中的幸存者、受害者家属以及相关人士,记录了他们珍贵的证言和生平故事。
“每一个被采访者都是历史的见证人,他们的故事构成了这场政治运动最真实的记录。”
— 彭小莲、魏时煜
Biographies of the Interviewed
During the production of the documentary “Storm Under the Sun,” directors Peng Xiaolian and S. Louisa Wei interviewed survivors of the Hu Feng Case, family members of victims, and related individuals, recording their precious testimonies and life stories.
“Every interviewee is a witness to history, and their stories constitute the most authentic record of this political movement.”
— Peng Xiaolian & S. Louisa Wei
采访统计
Interview Statistics
受访者分类
直接受害者
包括被监禁的诗人、作家和知识分子,他们因与胡风的友谊或认同其观点而遭受迫害。
- • 被监禁的诗人和作家
- • 胡风的朋友和学生
- • 同情胡风观点的知识分子
受害者家属
受害者的妻子、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他们在监狱外承受着同样甚至更严重的痛苦。
- • 受害者的妻子
- • 受害者的子女
- • 其他受牵连的家庭成员
历史见证者
包括案件的审讯员和研究这一历史事件的学者专家。
- • 参与案件的审讯人员
- • 历史学者和研究专家
- • 其他相关证人
时代背景
通过多角度的采访,展现195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复杂政治环境。
- • 政治运动的参与者
- • 当时的社会观察者
- • 历史研究者的分析
Categories of Interviewees
Direct Victims
Including imprisoned poets, writers, and intellectuals who suffered persecution due to their friendship with Hu Feng or agreement with his views.
- • Imprisoned poets and writers
- • Hu Feng’s friends and students
- • Intellectuals sympathetic to Hu Feng’s views
Family Members
Wives, children, and other family members of victims who endured equal or sometimes more severe suffering outside prison walls.
- • Wives of victims
- • Children of victims
- • Other implicated family members
Historical Witnesses
Including case interrogators and scholars who specialize in studying this historical event.
- • Case interrogation personnel
- • Historical scholars and research experts
- • Other relevant witnesses
Historical Context
Through multi-perspective interviews, revealing the complex political environment faced by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the 1950s.
- • Participants in political movements
- • Social observers of the time
- • Analysis by historical researchers
意义与价值
这些珍贵的人物传记具有多重历史和文化价值:
历史见证价值
为后人提供第一手的历史资料,填补官方历史记录的空白。
人文关怀价值
关注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坚韧。
教育启发价值
为当代人提供反思历史、珍惜自由的教育素材。
文化传承价值
保存和传承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财富。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hese precious biographies hold multipl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Historical Witness Value
Providing first-h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filling gaps in official historical records.
Humanistic Care Value
Focusing on individual fates in the torrent of history, revealing the complexity and resilience of human nature.
Educational Inspiration Value
Providing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contemporary people to reflect on history and cherish freedom.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Preserving and passing on the spiritual wealth of intellectuals of that era.
隔离审查。1980年平反。
年底,与曾卓结婚,
1957年5月牛汉释放后,吴平被重新任用,做办公室秘书。1966年文革前夕,吴平被调到北方交通大
学外语系当班主任,文革爆发后,被强迫“劳动”,并多次遭到武斗审讯。1969年参加修桥工作,
然后作为国家干部重新分配到武汉一所中学担任革委会主任。文革结束后调回北京。
3
年开始发表诗歌,1942年在桂林《诗创作》上发表《鄂尔多斯草原》,开始引起文艺界的注意。1946
年4月因参与学生运动被捕,罪名为“杀人未遂”“妨碍公务”,判1年有期徒刑,经组织营救出狱,
同年6月参加党的地下工作,1948年,胡风为牛汉出版诗集《采(彩)色的生活》,1955年5月因胡
风案被拘捕审查,划为胡风分子, 1957年5月释放回家,1957年秋天开除党籍,1980年秋平反。平
反后曾任《新文学史料》、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委员会成员。
1940年通过邹荻帆结识胡风,1955年5月16日晚上12点多因胡风案在武汉被捕,1957年3月27日,由
于身体有病,被保外就医,出狱后第一个消息就是妻子提出离婚。1958年下放农村,到武汉郊区的
花山人民公社劳动,先后在小卖部当售货员、放牛、看管仓库。1961年秋天回城,分到武汉人民艺
术剧院当编剧。1980年平反。
系。1949年前从事英语教学工作;1949年以后从事新闻工作、对外宣传工作、外国文学编辑出版工
作。1987年离休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岗位。绿原1940年开始学习写作,1942年由诗人、批评
家胡风为其出版诗集《童话》。《童话》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的表现手法引起注意。绿原被文
学史家称为“七月诗派”的代表诗人。1955年5月17日被隔离,单身监禁5年多之后,于1960年被送
往秦城监狱,1962年6月5日被“免于起诉”释放。
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经担任胡风秘书,协助胡风工作。胡风去世以后,主要从
事胡风著作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并撰写有关方面的文章。主要作品有《九死未悔——胡风传》
《我的父亲胡风》。并主编了《胡风全集》《我与胡风——胡风事件三十七人回忆》等十多种有关
图书。
的华东航空学院,一年以后送往苏联留学,55年因父亲出事,提前从苏联调回国内。(1956年迁到
西安,学生和教工也一起迁到西安,学校改名叫西安航空学院,晓谷也随之迁到西安)1956年留校
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文革期间因受家庭株连,牛棚劳改。后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
授,博士生导师,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直升机动力学、直升机设计及直升机试验技术研
究。主要研究成果有:直升机地面及空中共振研究、复合材料旋翼桨叶设计及试验等。目前还在做
博导导师。现已退休?
类右派”离开了原先工作的《工人日报》社。1959年初被下放到北京人民机器厂,从事拉煤、拉砂、
洗煤,等等男壮劳力的工作,随后工厂精简,罗惠被调去从事扫厕所、种地、种白菜、洗衣服、看
白菜等工作,1962年从菜窑调到车间技术科做描图员。“文革”中又历经了种种磨难,从技术科转
到车间接受“监督劳动”。1978年退休离开工厂。
罗惠和绿原有2儿2女,1976年,在“绿原是特务”的风波又起时,绿原的一个女婿以“政治问题”
为由和绿原的小女儿离婚,并且带走了刚出生的一个男孩,绿原的小女儿精神分裂。
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1933年夏天,因左联的工作事宜结识了胡风,1933年12月与胡风结婚,1955
年因“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被捕。1959年因梅志母亲病逝,需要料理丧事,得以出狱,但一直未能
与胡风见面团聚。
1965年,分别十年后,在秦城监狱探望胡风。1965年底,胡风被宣判14年有期徒刑,回家执行“监
外改造”,与梅志团聚,团聚3个月后,1966年2月,胡风被迫前往四川,梅志随行,1967年11月,
胡风被通知离开四川苗溪茶场。1973年初,在和胡风分别5年后,梅志被调到胡风所在的川东监狱中
照顾胡风。在劳改农场和监狱中度过10年,梅志给予了胡风最大的支持。
1979年1月15日,胡风和梅志接到获释通知。1980年3月两人回到北京,1980年9月正式平反。梅志著
有童话诗集《小面人求仙记》、《小红帽脱险记》等;回忆录《往事如烟———胡风沉冤录》(1986
年3月)、《伴囚记》(1988年6月)及《胡风传》等。
年流亡日本。先后在东京日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读书。抗战爆发后回国参加战斗,同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1955年5月中旬因胡风案件,被隔离关押,1955年初正式逮捕,起初被单独关押在黑牢中,之
后关押在集体牢房中,1956年3月释放。送浙江劳改农场,一直呆在那里,直至1980年10月胡风案平
反之后恢复党籍和原有待遇,这是全家团圆,回到宁波定居。任宁波文市联主席。
籍安徽省无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6岁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小说的处女作《在游击战线上》,
1940年17岁时,短篇小说《“要塞”退出以后——一个青年经纪人底遭遇》在胡风主编的《七月》
上发表,自此成为三四十年代“七月诗派”的主力作家。1942年后,未满20岁的路翎进入创作高峰,
创作了被邵荃麟评价为“在中国的新现实主义文学中放射出一道鲜明的光彩”的中篇小说《饥饿的
2
郭素娥》(1944年发表)及当时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 (1945),表现封建家庭出
身的知识分子的心路。1952年到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创作了《初雪》、《洼地上的战役》。
1955年5月21日在北京被捕,单身监禁。(但是据余明英对李辉的回忆则为6月16日)
1960年送秦城监狱。
1964年精神分裂,1975年刑满释放,职业扫街,并接受政治监督。
1980年平反,回到中国戏剧家协会。
胜利以后回到上海,任《新民晚报》记者,1955年6月8日因胡风案件在上海被捕,1956年9月释放回
家,安排在群众文化馆工作。1958年未经法院审判,送甘肃、新疆等地劳改。1979年释放,1980年
平反。现离休。
下,到震旦大学中文系任教。何满子在牵连进胡案之前,从来没有与胡风有任何来往,他们相互之
间并不认识。因与贾植芳友谊深厚,于是1955年5月17日由于胡风案件被上海市公安局正式逮捕,隔
离关押,1956年7月转入南京市的上海公安局第一看守所关押2个多月,9月底释放,被安排到古典文
学出版社工作。1956年因不服胡案的处理被划为右派,1957年9月初,全家人到宁夏支援建设。1960
4
年秋,宁夏开展“双反运动”后,被送到劳改农场,1960年底,定为劳动教养,因体弱无力,劳教
农场拒收,因此关押在公安局看守所,1961年5月,因病保外就医。1964年调回上海,1966年文革开
始后被押回原籍乡间,1978年摘掉右派帽子,1981年彻底平反。
1954年就读于太平街小学,1956年因搬家到朝阳门内北小街,故转学至朝阳门小学,1960年考入北
京四中,1966年高中毕业,但因文化大革命爆发,又继续在四中呆了2年,1968年9月去内蒙古土穆
特左旗插队(现在属于呼市郊区),1976年初,做为“社来社去”的工农兵学员去内蒙古巴音诺尔
学习农学专业,文革期间,因父亲问题,上面规定不能回京。所以,插队期间没有回过北京。1977
年恢复高考,成绩优秀,北京高教局讨论以为,他的家庭问题,他不得进京上学,不许学文。然后考
入呼市师范学校数学系,因为酷爱文学,又鉴于上面有规定,于是在文理科之间,改系选读外语系,
之后考入79级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研究生,1982年7月毕业,1982年12月被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1993
年10月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任研究所副所长,开始领取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1月被国家人事部授予
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9年7月以同等学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通
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被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所长,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名牌战略、企业管理、城镇化。
很大冲击,因为坚决抵制交代杜谷的反革命问题,胡风的反革命问题,而受到了单位严重警告处分。
业专科学校会计系。
1941年(23岁)与贾植芳相识。1955年胡风事件爆发,此后夫妻分隔11年之久,1958年,任敏被流
放青海山区做小学教员,半年后,因为被举报“为胡风反革命集团翻案”而关进了青藏高原的监狱。
1962年,在大跃进之后的严重饥荒下,监狱疏散犯人。任敏出狱后回到了贾植芳的老家山西襄汾县
侯村。1966年贾植芳出狱后,任敏到上海和贾植芳重逢。自此,从1967年到1978年间,任敏每隔一
两年都回上海探望贾植芳。
1980年贾植芳平反后,回复旦大学担任教授,任敏也得到了平反,从青海工作的小学退休,和贾植
芳团聚。户口和人事档案仍留在青海。2000年任敏中风,成为植物人,贾植芳每天和她说话,晚上
一定要在她的床前,和她说一会话,主要是将自己一天的生活内容,向她汇报,然后把她的脚搓热
以后,才会离去休息。一年半以后,奇迹发生,任敏从植物人状态中苏醒。好景不长,不久后去世。
2002年11月20日下午,任敏离开人世,享年84岁。
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并主编《春潮》诗刊,1938年1月参加革命,同年在延安入党。1945年在胡风
主编的《希望》上发表诗作。解放战争中,担任第二野战军随军记者。代表作有《大进军》短诗集
《主席台》,1955年由于胡风案件被拘捕审查。80年代平反。
作品,开始用“冷魂”笔名在当地报纸上投稿,因参加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被
逮捕关押。1936年出狱后,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日本大学社会科学习。1936年因在上海出版的《工
作与学习丛刊》上投稿,结识了该丛刊的主编胡风,并成为《希望》、《七月文丛》的撰稿人。1937
年抗战爆发后从日本弃学回国参加抗战。抗战胜利前夕,在徐州一带从事策反工作,被日伪政权逮
捕关押,日本投降后获释。抗战胜利后,曾短期主编《时事新闻·青光》副刊。1947年被国民党特
务逮捕关押,1948年秋出狱。建国后,任上海震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1955年5月15日因胡风
案件被拘捕审查,关押11年。1966年3月底,以“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罪名判处有期徒刑12
年,押回原单位“监督改造”。1980年底平反,恢复政治名誉和原工作职称。先后任复旦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会顾问,中华文学史料学会会长,上海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因教龄不足,不够教授职称,目前
以教员名义退休在家,拿最低教师退休工资收入。
年回国受教育,1937年认识胡风,1940年1月,第一次在《七月》发表诗歌。194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
大学。历任中、小教师,文学编辑,浙江省文联创作组组长。1955年5月21日,因胡风案在杭州被捕
受审,发往劳改农场。1981年3月,平反归队,当专业作家。
辑的时候认识了吴仲华,1944年,两人在成都结婚。解放以后,吴仲华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
1955年胡风事件爆发,吴仲华被隔离反省3个月,主持的节目停播。同年(需要核实),在江南造船
厂担任技术员的何满子的弟弟因牵连进了胡风案件,含冤自杀身亡,吴仲华负责料理后事。
1958年被打成右派,全家人流放青海。吴仲华在青海的学校里教书。1960年,何满子因病被释放回
上海后又遣回在浙江老家,吴仲华也带两个女儿一起离开了宁夏。文革开始后,吴仲华曾多次被批
斗侮辱。70年代,被允许担任社办中学民办教师。1978年,右派平反。
碚结婚。到重庆后先在中央通讯社、电台工作。1954年因身体不好从科学院辞职回家。1955年胡风
事件爆发,路翎被捕,家庭失去经济来源,三个女儿最大的年仅10岁。余明英靠路翎原单位每月给
的生活费和积蓄维持4个人的生活,文革开始不久,路翎原单位取消了每月的生活费。
余明英靠给街道做临时工维持家庭。1981年,平反复职的路翎获得一次旅游机会,偕余明英一同前
往。早在山东德州旅行途中,余明英脑溢血晕倒,几个月后落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
余明英的大女儿徐绍羽在1963年(需要核实)高中毕业后,分配做小学老师,二女儿三女儿1968年
到内蒙古插队,1975年路翎出狱后,在组织上的照顾下,二女儿从内蒙古返回北京,分配在一家公
司做装卸工,1978年小女儿返京,到街道厂做装订工。
生活动,开始发表作品。1944年在《希望》上发表《骆驼和星》。1955年夏天由于胡风案件被隔离
审查。释放后在工厂做行政工作,1976年借调到“湖南《辞源》修订组”为编审组组长之一。80年
代初平反。
年“反右”时,被口头定为右派,因不甘屈辱,留下3个幼子和老母,投江自杀。年仅29岁。
风、巴金的母校原东南大学附中)。1937年在报刊发表散文,并与同学编辑《雅歌》,1942年应胡
风之约编成诗集《泥土的梦》列入《七月诗丛》第一辑,但因诗稿未被国民党图书审查通过,未能
出版。1955年6月6日因胡风案在北京被捕。当做“胡风集团骨干分子”被开除党籍并入狱10个月,
1956年7月恢复工作,1961年调陕西、在山西、勉县等地中学任教。1979年平反并恢复党籍。1980
年调成都,先后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编审,四川出版总社咨询员。1988年离休。
胡风案件被捕,1966年3月24日被释放。1966年4月被安排到中华书局辞海编辑部(现上海辞书出版
社)工作,工作不到50天,文化大革命爆发,耿庸开始接受批斗,多次遭到殴打。
1980年9月平反。2003年以后,逐渐进入老年痴呆状态。住院的时候,却老是认为有人在监视和来抓
到,别的都记不住,唯有这个感觉却一直没有忘却,在医院病得更重。于是只能回家治疗。
因此遭到迫害。文革期间,被批斗,被关押在一间潮湿的屋子里,每天睡在水泥地上,身心遭受严
重摧残。1988年因骨癌病逝。
进入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苏南《时代日报》任记者。解放后任浙江日报记者。1955年5月14日因胡风
案被捕,1956年11月以“不予起诉”释放。1980年5月平反,1992年离休。
予起诉”释放,正在等待分配工作,认识三个月之后,1956年6月两人结婚。结婚后的第8个月,1958
年2月,化铁被认定为“胡风集团骨干分子”而开除军籍和公职。从此吴家如伴随化铁渡过了20多年
的艰辛生活。
放初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文艺处工作,业余编辑过《起点》文学月刊。1952年调任上海新文艺
出版社编辑。1955年因胡风案入狱,监禁1年多。释放后安排在上海教育出版社任编辑。1958年冬到
作为“支边人员”被遣送宁夏,在农村小学教书。1980年5月错案平反,恢复党籍,调宁夏人民出版
社工作任社长。现离休举家迁回上海,住在郊区。
胡风问题被捕,韦鸣震也受到隔离审查,1958年罗飞被遣送宁夏,韦鸣震向她所在的上海一家医院
反复提出同去宁夏的申请,在罗飞离开几个月后,她也来到宁夏,进入自治区人民医院工作,但只
能做护士工作,因工作出色,被安排为代理护士长。文革开始后,被自治区人民医院“下放”到农
村做赤脚医生。1980年胡风案件平反后,罗飞调到宁夏人民出版社工作,韦鸣震也回到了自治区人
民医院。
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光明日报》副刊编辑。
1938年夏天通过投稿结识胡风。1955年6月因胡风案被捕,被单独关押21个月,关押期间换了5个地
点。释放之后分配到湖南的花鼓剧院工作。1959年大跃进,用50块钱(和当地户籍警察出的25元,
一共75元)办了一家工厂,生产玩具,第一年只有3个工人,第2年扩大到121人。因工厂经营出色,
1959年摘掉胡风分子的帽子。文革期间,工厂收益好,养活了很多闲散人员,因而未被批斗。
八十年代平反后,担任湖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湘潭大学中文系教授等职务。
6
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彭燕郊诗选》、《高原行脚》,评论集《和亮亮谈诗》,主编《诗
苑译林》、《现代散文诗名著译丛》、《外国诗辞典》等。
在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杂文和翻译作品,先后参加了《彼方》诗刊、《奔星》诗刊以及《呼吸》
7
等杂志的编辑工作。1948年7月认识胡风。五十年代初,在上海担任《青年报》记者、新文艺出版社
编辑等职。1955年因胡风一案受株连,被隔离审查,离开文艺工作,1956年11月释放回家,后在上
海市出版局任审读编辑。1958年调往青海,转入科学部门工作。1980年平反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馆长等。
事文化活动,与杜谷等组织“平原诗社”,并参加反蒋民主斗争。解放后任上海市文联秘书长。1955
年5月中旬,因胡风案被捕,定为“骨干分子”。1965年释放,1966年文革爆发,下放杨柳青劳动农
场锻炼。1973年3月31日患脑溢血逝世。1981年召开追悼会,为其平反。 著有诗集《我们是幸福的》,
小说《浪涛中的人们》、剧本《第二个春天》等。
唐山开滦煤矿任工人学校教师,于此前后开始业余创作,并有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后来到天津作协
工作,任编辑。1955年在准备考大学之余,与诗人阿垅见面,学习写作,由此受胡风案件株连,被
定为“胡风分子”,随后又于1957年被定为“右派分子”
从此先后被送往农场、农村、工厂长期参加体力劳动。1979年右派问题彻底平反,1980年胡风问题
得到彻底平反。1980年调回天津作家协会,先做编辑工作,后为专业作家。
1945年生,幼年在四川成都度过,1950年到天津和父亲阿垅生活,1955年阿垅因胡风案被捕时,陈
沛10岁,上小学三年级, 从阿垅的稿费里提取基本生活费,由天津公安局抚养。61年的12月底,因
受家庭出身影响,陈沛初中毕业后到天津第一技工学校上技校,学习铣工,1963年9月,分配到塘沽
运输公司的一个修理厂做修理工,1970年4、5月份和爱人相识,之后结婚。文革结束后上了一所业
余大学,1980年阿垅平反,陈沛的处境也逐步改善了,从工人去做车间技术员,后来转为干部身份。
1987年前后,从工厂调到天津机械研究所,逐步评为高级工程师,2000年退休。
She joine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1979. She retired in December 1985.
She was once divorced from Lu Mei.
Her only daughter suffers from schizophrenia.
年进北京后,在华北革大文工团工作。1953年调入文化部艺术局创作室工作,1956年调入中国戏剧
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工作。1958年调剧协《剧本》杂志工作。历任该杂志社编辑、副主任、编委。职
称为副编审。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12月离休。
曾与鲁煤离婚。
唯一的女儿精神分裂。
解放后,任石家庄市妇联宣传部长,天津市总工会宣传科长,中共华北局宣传部干事,胡风事件发
生前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1955年因胡风案牵连,被隔离审查半年,审查结束后,不许上班。1957
年反右运动中被定为“胡风集团同情分子”,停发工资,每月给56元生活费。后中宣部某干部要李
嘉陵与芦甸离婚,与他结婚,就不再给予李嘉陵任何行政处分,被李嘉陵断然拒绝,于是1961年被
调离中宣部到天津博物馆工作。1961年,第一次被允许到监狱中探望丈夫芦甸。1965年,李嘉陵被
通知接芦甸出狱,此时的芦甸已经精神失常,在李嘉陵的精心照料下,芦甸恢复了记忆。1966年文
革爆发,李嘉陵和芦甸被批斗并被强迫劳动改造,劳动过程中,李嘉陵流产。之后芦甸下放农场,
和李嘉陵分开,1970年芦甸患脑溢血住院,李嘉陵被允许和芦甸相聚,并照顾芦甸,芦甸因脑溢血
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语言功能和记忆功受到很大损伤,于1973年去世。李嘉陵于1980年平反,
回到北京市市委宣传部工作。
李嘉陵和芦甸唯一的女儿(是不是唯一?是唯一的女儿。)在60年代初(大概是1961年开始,需核
实)高中毕业考大学,最终因为政审通不过未被录取,连续考了3年,都因为政审不通过被大学拒之
门外。在强烈的精神打击下,双耳失聪。
碚矿冶研究所作练习生时期,认识了路翎,并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尝试创作。1943年认识
胡风,1948年在上海与欧阳庄一起编辑《蚂蚁小集》,共三集。解放后与梅志、罗洛、罗飞一起编
辑了1期《起点》。50年代朝鲜战争时期,为歼击机团的气象台长,1955年5月19日(一说5月16日)
因胡风案件被捕时是南京空军的气象参谋,胡风案中被定为“骨干分子”,1956年底,在经历了1
年多监狱生活之后,以“不予起诉”被释放出狱,1958年2月开除公职军籍。此后26年靠做临时劳工
谋生,文革期间全家被赶出南京,到四川流放。文革结束后,回到南京一直在菜场工作,85年左右,
胡风案基本平反,但是唯有化铁没有消息。耿庸托胡风分子华田寻找,华田就在南京一个一个菜场
打听,最后找到化铁,才开始了平反工作,这已经接近80年代末,才得以平反。工资带鱼没有恢复,
理由不管地方上的事情。于是,化铁至今拿着微薄的菜场职工基本退休工资生活费。
地方的女工?)。1987年夏天,孩子出生,取名,欧阳宽。
籽等方法维持生活。
1922年1月生。四川自贡人,原名谢道炉。金陵大学毕业。1944年参加革命活动,任成都民协宣传部
长。1946年入党,任重庆《新华日报》记者。国共谈判破裂后,撤回延安,任《解放日报》记者和
新华社总编辑。1948年调华北大学任哲学教员及社会科学系党支部书记。1950年人民大学成立,任
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1955年5月17日,因胡风案被捕。1980年平反。1982年冬任中
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198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第一副院长。1990年离休。
结识胡风,解放后在《人民日报》工作(不肯定),1950年到1951年,徐放和诗人严辰合编了新中
国建立后的第一套诗歌丛书《现实诗丛》,1955年5月18日因胡风事件被捕,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
团骨干分子”,1960年8月4日,被转移到秦城监狱关押,1965年出狱,1966年文革开始后在北京清
河化工厂行政股劳动就业,当壮工,每天做修房屋、捣泥、运瓦、拉灰渣等体力劳动。1969年10月
底从丰台站被押上遣返专列,去辽宁省的辽阳城东140里的甜水公社塔湾大队劳动。1979年1月13日,
经公安部决定,被调回报社工作。1980年平反。
1955年冀汸因胡风事件被捕后,殷蓉仙坐月子還沒有滿月。单位对殷的审查持续了14个月,之后恢
复工作。殷蓉仙的亲弟弟殷立奇(1936年生)由于与冀汸的亲戚关系和爱好诗歌,1955年也被“胡
风事件”牵连,被整成精神病患者,1958年精神病发作推倒了母亲,导致母亲因猝然跌倒引起脑溢
血逝世。殷立奇于1966年病逝。
1962年(还有一说为1964年)6月10日(大概,需要check)殷蓉仙的大孩子殷陳九歲的時候,患紅
眼病被隔離在衛生所,著了涼鬧腹瀉。殷蓉仙想照顧孩子,卻被支派著帶四十位學生上公園玩。待
殷蓉仙傍晚回學校時,殷陳已死在衛生所隔離室的硬木板床上。
1966年文革爆发,殷蓉仙再次遭到隔离审查。
文革中,大儿子中学毕业被分配到北大荒,由于家庭出身,不能调回杭州,为了帮助儿子改变处境,
5
1973年殷蓉仙向劳改农场的冀汸提出离婚要求,冀汸很快同意,但儿子并未能调回杭州,1979年,
有了尚留农村的知识青年可以顶替父母之职回城的政策,殷蓉仙办理了退休手续,让儿子回到杭州
到殷蓉仙原先工作的学校校办工厂工作。
1981年平反后的冀汸回到杭州,和殷蓉仙见面,但是儿子拒绝冀汸。1982年,儿子把在办公室打地
铺的冀汸接回家,开始重新生活。晚年殷蓉仙失明、耳聋,生活非常困难。去世当日,子女和医生
商量以后,乘打点滴的时候,告诉冀汸妻子去世消息,冀汸失声痛哭,不能自制,他说,我们一辈
子没有相处几天,你为我吃了那么多苦,对不起你啊!由于医生在药水里放了镇静剂,冀汸在痛哭
中,昏睡过去。
道中落。
1944年,陈军第一次见到阿垅,当时阿垅刚从黄埔军校毕业。
由于阿垅的关系和家庭出身问题,61年在杭州某劳教单位技术科工作(原话:解放以前。我有这一
段历史,又有你爸爸的这种关系,我这个人必定是可疑份子。就是在61年,就是到那个市共产党改
造单位,那是劳教单位。杭州,杭州那个到那边,到那边去劳教单位,技术科。)
1982年,阿垅平反以后,恢复干部身份。
在75年或者76年,千方百计地寻找阿垅的儿子陈沛,最后终于在天津的一个地震棚里找到了侄子陈
沛。
胡风事件中自己的定罪问题。被认定为“为胡风案件鸣冤叫屈”,被单位开除,开除以后送河北茶
店劳动教养,记劳动教养处分。三年灾害期间,因为得了浮肿,得以回到北京,由街道管制。之后
被机关里以支援苏北为名,调到苏北的郫县,继续在农场进行劳动。1980 年,平反之初在郫县文化
馆工作,后调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上海社刊当编辑。
1937年抗战时期随全家逃难到吴江乡下,之后又回到上海,1945年父亲带2房太太出走,家境开始败
落。
张君燕的大儿子,因家庭出身问题和招工问题的影响,于1976年患精神分裂症。
加革命后任重庆《新华日报》医务室医生。1949年任北京河北师范中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1950年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秋入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研究班学习。1951年调出,任心理学教员。1952
年院系调整,合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任心理学教员兼团总支书记。1955年因丈夫谢韬为胡风案
株连,因字写得漂亮,帮助腾抄《三十万言》书,被划为一般胡风分子。不能任教,先后在图书馆、
校医院和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
1963年,因为写了一份《胡风不是反革命》的材料,被监禁半年。1965年秋天,胡风案宣判,谢韬
被放出狱,和卢玉团圆。
1980年平反,恢复党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及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83年离休。
华田(需要再整个核对一下)
????年生,1948年到解放区,同年入党。1955年因与跟耿庸、王戎有联系,被划成胡风分子了,
1955年5月16日被捕,被捕时在南京工业会计学校任教员,关押1年多。1957年反右运动中,被划为
右派,先关在看守所里,后送到南京农场劳动教养。因抗拒改造被加刑三年,判处六年管教。之后
转到华山煤矿挖煤。1979年平反,平反后回到南京一中继续教书。(??年妻子同其离婚不详)
1984年(一说1985年)在菜场找到化铁。
年抗战爆发,流亡到河南省。1938年初,入专门收容流亡学生的国立第一中学读书。1944年初夏,
在洛阳地区伊川县教书。1944年9月,在重庆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美术。1945年3月参加,参
加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领导的东北民主政治协会,参与发动、领导艺专学生的民主运动。同年结
识胡风,并开始在《希望》上发表诗作。1946年6月进入解放区张家口。1948年11月参加共产党。1949
年初,完成话剧《红旗歌》。建国后,1949年10月到1955年5月,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文化艺术研
究局、中国戏剧家协会三个创作室任创作员。1955年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一般分子”开除党籍,
行政降三级,文革十年中,被中国剧协造反派和工宣队加重处理,改定为“骨干分子”,实行“群
众监督、劳动改造”,随文化部静海五七干校到团泊洼劳改农场服役。1980年2月平反,恢复党籍、
恢复原级别、任中国戏剧出版社副总编、编审。1989年离休。
80年代,钱正到苏州博物馆工作,是许君鲸的同事。
十期。此时,受地下党影响,思想逐渐进步倾向革命,并在《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抗战初期,
他以少尉排长的身份参加淞沪战役并负伤,写有反映此战役的报告文学《第一击》。在国民党陆军
大学毕业后,任战术教官。他利用在国民党军事系统工作之便,将大量军事情报交给胡风转送给党
并掩护和帮助了许多革命同志转往延安。此时还写了大量诗歌和论文,发表在《七月》和《希望》
上。解放后,任天津文联创作组组长和天津作协编辑部主任。1955年5月28日,因胡风案被捕,被定
为“骨干分子”。1966年2月,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阿垅被称为“六亿人中的仅一人”,他在监狱
里,12年间坚持说,胡案是一次个人行为的陷害,是对真理的毁灭。他不服罪!判决之前,法庭如
临大敌,怕他在法庭上说真话,最后阿垅拒绝说话,被戴上手铐押下法庭。1967年3月15日,因患骨
髓炎,在监狱医院病逝。
迅传略》、《鲁迅手稿管窥》、《留一点谜语给你猜》、《小书生大时代——朱正口述自传》等。
文学博士学位。著作有《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由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时在光华中学读书),1955 年胡风事件中受到牵连(程度不详),1959 年和陆咸被定为右倾机会主
义分子,下放粟岗,做一些体力劳动,到 1962 年,曾经平反过,平反以后参加工作。文化大革命开
始不久,被下放到苏北,呆了八年。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系。曾在北京俄语学院、山东大学外语系执教。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著名学者,曾多次到俄罗斯。苏联解体后曾查阅了大量的前苏联历史档案。著有《被现实撞碎的生
命之舟》。
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曾任中共上海地下党文委委员、代书记。50年代初在震旦大学、复旦大
学任教。1955年胡风事件爆发,1959年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
????年生,30 年代在四川加入地下党。1945 年因投稿结识胡风,后因国民党追捕逃到解放区,
但被误认为是国民党特务,曾遭拘禁。
解放后随部队进青岛,在文教局、机关中学工作,曾创办青岛五中,青岛市六中,担任行政领导工
作四年,但没有名义,因为怀疑其为国民党,没有正式下文任命。只干工作,没有名义。
1955年因为胡风案件被关押1年,1957年反右运动中,因为多次上诉被打成极右派,被开除工职,到
水库劳动,文化大革命中,饱受摧残,被打成特务、叛徒,被关监狱,文革结束后释放。1986年在
贺敬之的帮助下恢复了党籍。
庄14岁在吴县县中初一读了半学期后辍学,到上海毛纺织厂做童工。16岁回到苏州在染织厂做练习
生。18岁到南京一家营造厂(建筑业)做望夜工。在上海时常跑图书馆,回苏州后参加“文心图书
馆”,读了一些马列主义书籍,也读了一些文学书籍,从此影响了一生的道路。
1948年3月到1949年3月,先后与徐光咏、吴人雄、化铁编辑出版《蚂蚁小集》1至6期,并用梁丰等
笔名发表了一些作品。
1949年3月,与化铁同被国民党逮捕,经营救出狱。
194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0年任南京下关发电厂党支书。1955年5月16日凌晨5点多因胡风事件被
逮捕,1965年被“免予起诉”释放,文革爆发后到农场继续劳动改造。1980年平反,回原厂改任厂
长。
抗战期间辗转各地进行救亡工作。1939 年 1 月,任重庆《大公报》记者,一年离开《大公报》
赴新四军,1941 年入党,在华东各根据地从事新闻工作近 10 年,1940 年为招募新四军战士,
在途中被日本人逮捕,八个月后在当地的地下党配合下逃离监狱。1941 年 11 月同彭柏山结婚。
1952 年 2 月,考入上海俄专高级班攻读俄文,1953 年分配在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任翻译。
1955 年在胡风事件中受到株连,历尽磨难,文革中被定为叛徒。1978 年平反。1996 年去世
12
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38 年回上海,次年任左联大众教育委员会书记。1938 年秋到皖南,任新
四军政治部民运科科长、苏北联合抗日军政治部主任、苏浙军区一纵队一支队副政委等职。解
放战争时期,历任第三野战军第六纵队 48 团政治委员、16 师副政委、24 军副政委等职。1952
年春,任华东军政委会文化部副部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1955 年 5 月 19 日凌晨,因胡
风案被捕。1956 年底出狱,1959 年秋流放青海,无处安排,只好留在青海师范学院图书馆任管
理员。1961 年 12 月调到厦门大学当教员。1965 年 10 月中旬,中央教育部直接下令,调到郑州
市河南农学院图书馆任图书管理员。1968 年 4 月 3 日被红卫兵迫害致死。
于江苏和其他地方报刊。1947年5月,在苏州参加中共地下组织。苏州解放后,先在《新苏州报》
社工作,后调店员、轻工系统搞基层党团建设。1955年,《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第三批
材料中收了一封欧阳庄写给胡风的信,信上说“苏州有一同志可谈……”经过排查,一同志指
许君鲸。1956年5月,许君鲸被苏州省委十人小组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一般分子”,留党察看2
年,清除出市委机关,当普通教师。1958年因“不认罪”被定为“坏分子”,劳教三年。遣送苏
北濒海农场,1年多后,送青海唐克木劳改农场。1961年6月因三年自然灾害,又被遣返苏州,
生活没有着落,不愿意连累家人,而流落街头,经友人联系,在苏州蔬菜农场劳动糊口,后来
在天平果园养猪15年,1979年3月平反,1980年10月安置在苏州博物馆工作,1985年(不太确定)
一位人品端庄的丧偶女子同情敬慕他,许君鲸也中意对方,但担心自己的慢性肠胃炎成为女方
拖累,于是相约半年,身体好转就登记结婚,但半年之后回绝了女方。1985年5月,提前退休,
1988年5月10日上吊自杀。
地下党支部是四个人,唐崇恺是支部书记,另外就是许君鲸,夏夕生,我,沈之舟是单独联系的。
是没有参加我们的支部生活,没有参加,是个别联系的。地下党参加支部生活是很不容易的,一般
都是单线联系的,对你们几个人有比较高的信任才让你们一起活动,否则哪些人出了问题,这几个
人就完蛋了。当时我们的支部是四个人,在这四个人当中,唐崇恺到南京去的时候,去拜访过路翎,
而且他建议他创办的“蚂蚁小集”欧阳庄也是从文新图书馆里出去的,到南京去的,欧阳庄的入党
是不是在文新图书馆里入党的,我不知道,因为也是单线联系,有几个共产党员我也不知道。欧阳
庄是在文新图书馆里入党,唐崇恺跑到那里去,建议办“蚂蚁小集”,有去拜会过路翎,而许君鲸
也到南京去过,也去拜会过路翎,而欧阳庄的这封信上又提到许君鲸,当然我们几个人在这样的情
况下,接受审查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隔离1年多,1956年春节之后释放,隔离期间在宣传部1人1
房间,另有1人昼夜看守,防止自杀。反右中因为对大跃进提意见,被认为有右倾机会主义问题,1961
年平反。
八十年代在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工作,现在市政府研究室主任。
11
He began teaching in 1940. In the 1940s, through Lu Ling (unclear exactly which year), he met Hu Feng and became one of the main contributors to the journal “Hope”. Before 1949, he wa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Nanning Normal College. After liberation, he became the principal of Nanning High School (later renamed Nanning Middle School). On May 2, 1952, Shu Wu publicly criticized Lu Ling by name in an article titled “Learn from the Beginning ‘Talks at the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 in Changjiang Daily, signifying his break with Hu Feng and Lu Ling. On June 8, this article was reprinted in People’s Daily, and the editor’s note first mentioned the concept of the “small group” led by Hu Feng. Afterwards, Shu Wu also published an “Open Letter to Lu Ling” in Literary Gazette. At the invitation of Beijing, in December 1952, Shu Wu participated in a meeting chaired by Zhou Yang at the China Writers’ Association in Dongtong Hutong, Beijing, with only a few people attending, to help Hu Feng rectify his thinking. This was Shu Wu’s “uprising”. In 1953, Shu Wu was transferred to work in Beijing, serving as editor, proofreader at the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and proofreader at the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On April 13, 1955, Shu Wu published an article titled “The Anti-Party and Anti-People Essence of Hu Feng’s Literary Thought” in People’s Daily. At the same time, when an editor came to solicit contributions, Shu Wu presented letters from Hu Feng from the 1940s, which were then forwarded to Yuan Shuaipai. Subsequently, Shu Wu classified and annotated the letters according to instructions. On May 13, 1955, by Mao Zedong’s decision, the “Some Materials on the Anti-Party Group of Hu Feng” compiled by Shu Wu and Hu Feng’s self-criticism were published on the second and third pages of People’s Daily, with an editor’s note written by Mao Zedong himself.
He was labeled a rightist in 1957.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is wife was beaten to death.
He retired in 1986. From 1937, he published writings i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nd starting in 1946, he published books, including collections of thematic essays such as “Dream Records” (later renamed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he Rights and Wrongs of Zhou Zuoren”, “Return to May Fourth”, “Poor Woman”, essay collections such as “Hanging Sword Collection” and “New Hanging Sword Collection”, and prose collections such as “Books and Reality”, “Miscellaneous Reading”, and “Can’t Help Being Emotional”. In 2001, Hebe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published the eight-volume “Shu Wu Collection”, which basically includes all his writings over his lifetime. There is also an oral autobiography “Shu Wu Oral Autobiography” recorded by Xu Fulu. He currently lives in Beijing.
县。一九三七年,在桐城中学初中毕业。从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九年,在安徽省立安庆高级中学、
安徽省第三临时中学、国立第九中学肄业。
一九四○年起开始教书。40年代通过路翎(具体哪年不太清楚)结识胡风,并成为《希望》主
笔之一。1949年前,在南宁师范学院任副教授,解放后任南宁高中(后改名南宁中学)校长,1952
年5月2日,舒芜在《长江日报》上发表《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公开点名批评路
翎,意味着和胡风、路翎划清界限。6月8日此文被《人民日报》转载,并在编者按中首次提到以胡
风为首的“小集团”的概念。其后,舒芜又在《文艺报》上发表《致路翎的公开信》。应北京之邀,
1952年12月,舒芜在北京东总布胡同中国作家协会,参加了周扬主持、很少几个人参加的帮助胡风
检查思想的会。这就是舒芜的“起义”。1953年舒芜被调到北京工作,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1955年4月13日,舒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了《胡风文艺思想反党反人民的实质》,同时,对前来约稿的编辑拿出了胡风40年代的信件,这些
信件被转送给了袁水拍(袁水拍,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银行职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
敌协会候补理事,《新民报晚刊》、《大公报》编辑。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中
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文化部艺术研究所负责人,中国文联第一、三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
二届理事。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诗集《马凡陀山歌》、《解放山歌》、《政治讽刺诗》,
译有〔智利〕《聂鲁达诗文集》。)。之后舒芜根据指示将信件分类上纲上线注释,1955年5月13
日,由毛泽东决定,舒芜编写的《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和胡风的检讨一起刊登在了《人
民日报》第二版和第三版上,毛泽东亲自撰写了编者按语。
1957年被划为右派。文革中妻子被打死。
一九八六年起退休。
一九三七年起在报刊上发表文字,一九四六年起出书,先后出版过专题论文集《说梦录》(后改
名《红楼说梦》)、《周作人的是非功过》、《回归五四》、《哀妇人》等,杂文集《挂剑集》、
《挂剑新集》等,散文集《书与现实》、《串味读书》、《未免有情》等;二○○一年在河北人民
出版社出版《舒芜集》八卷,基本包括了平生的文字。另有许福芦笔录的《舒芜口述自传》一种。
现居北京。
————————————————————————————–
探索更多
这些传记是《红日风暴》纪录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倾听和记住。
如需了解更多详细信息或获取完整的传记资料,请联系positions.press团队 at positions.press@gmail.com。
Explore More
These biographie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torm Under the Sun” documentary, and every story deserves to be heard and remembered.
For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or to access complete biographical materials, please contact the positions.press team at positions.press@gmail.com.